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搶救石排灣濕地及黑臉琵鷺聯署行動新聞稿

新聞稿
由本澳一些關注環境保護人士於本年一月十八日發起的「搶救石排灣濕地及黑臉琵鷺聯署行動」,於二月二日世界濕地日結束,共收到一百四十二個個人及團體聯署。聯署名單將連同聯署書寄交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以表達民間對本澳生態環境發展的意見。
繼國際生態學界(包括美國、荷蘭、日本的團體及個人)、中國生態學界(包括國家科學院院士、生態學會等專家學者及組織)、香港多個環境團體向特首何厚鏵表達保護石排灣濕地及黑臉琵鷺的意見後,本澳亦有團體提出相同的訴求。而該次聯署行動是延續一月廿一日的濕地觀鳥活動,由本澳一些關注環境保護人士以個人名義發起,向政府表達保護濕地及稀有生物的立場。
諷刺的是,本澳政府在一片爭議聲中迅速行動,令聯署行動中部分訴求在不到十天的時間內已經顯得過時。例如:暫緩石排灣濕地的填沙工程、採取措施保護瀕危的黑臉琵鷺、研究和設立石排灣濕地保護區等訴求,隨著填海造地及爆竹燃放區的影響,使該濕地的生態系統瀕臨瓦解及黑臉琵鷺完全消失後而失效。參與聯署的多位環保人士不只為珍貴的生態資源受到人為粗暴破壞感到可惜,也對本澳政府處理如此重大且具爭議的公共政策時,完全拒絕科學界論證、民間討論的空間感到震驚。
雖然如此,聯署書中的多項訴求仍然有效,例如:公佈路氹城及鄰近水域的總體規劃方案,以及土地開發與生態平衡的相關措施;履行澳門對《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生物多樣化公約》的承諾;制訂相關法例,要求大型基建及土地開發計劃實施前進行國際標準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以及研究制訂長遠的整體生態保育策略,使其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參與聯署的多位環保人士認為,民間有必要成立能夠發揮實際作用的本地環保團體,對政府的環保政策及執行作出持續的監察,以及對本澳社會深化生態環境教育。 本年二月二日是世界濕地日,也是拉姆薩國際公約簽署三十週年的日子,卻是棲息於本澳濕地的七十多種五百隻鳥類劇降至不足五十隻的日子。這個生態悲劇,值得澳門市民,尤其是政府決策者好好反思。

沒有留言: